泽迪-信息技术新动态主板应用新知识
新闻资讯
芯片短缺危机背后孕新机
来源: 时间:2021-11-18

芯片短缺正在产生“蝴蝶效应”。2021年全球汽车行业整体产能预计将减少450万辆,相当于全球年产量的近5%。芯片短缺也势必对全球智能手机、电脑及其他智能设备行业造成冲击。对于期待尽快走出疫情困境的各国来说,由芯片荒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又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,强化了各国对产业链安全的重视。

对于我国来说,与芯片短缺共同到来的还有科技民族主义的上行。美国政府通过贸易壁垒、大量使用出口管制以及制裁手段想要遏制中国成为一个科技强国。这无疑加剧了这样一种感觉:供应随时可能被切断,供应链正在变得更加不可预测。

华为之所以成为第一家囤积大量半导体库存的公司,就是因为需要在美国对中国科技封锁的背景下寻求生存。根据去年9月生效的制裁措施,华为被“断供”包含美国技术的芯片。不久后,华盛顿方面又宣布对中芯国际限制出口。这意味着,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无法再向许多客户供应,一大块半导体制造产能也将排除在市场门外。

但危机背后往往孕育着新机,阵痛往往指引着新的方向。从发展角度来看,国际局势风云变幻,半导体供应链脆弱,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产业链。无论是汽车芯片还是手机芯片,都存在随时断供的风险。因此,芯片的国产替代化势在必行。

当前,国内芯片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,大量的投资计划也正紧锣密鼓地展开。2020年,国内成立的集成电路企业有近万家,成立的新公司营业范围都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1年1月,获得融资的国内半导体及相关企业就达到了47家,融资金额超125亿元。

另外,我国在相关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。根据计划,2020年半导体核心基础零部件、关键基础材料应实现40%的自主保障,2025年要达到70%。

以汽车行业为例,2020年9月,由科技部、工信部、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牵头,7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“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”,正着力补齐国内芯片短板,努力实现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发展。

但需要正视的是,近几年来,在国家大力推动下,虽然我国半导体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但是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。像芯片这种技术难度较高的产品,其生产的主导权依旧掌握在外企手中。

截至2019年底,我国芯片的消耗量占据世界芯片消耗量的42%,然而,我国芯片自给率不足30%,每年都要耗费近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国外进口芯片。

面对芯片“卡脖子”的问题,国家层面给予了高度重视。无疑,集成电路是从业人员的“长征路”。“大厦之成,非一木之材也;大海之阔,非一流之归也。”何时恢复芯片的正常供给是市场关注的焦点,开发出自产的芯片,则是我国应对芯片短缺的必须。

相关资讯